黄蜡石的美如何展示?除了原石展示它的外形、皮质、色彩美外,还有一种表现形式——那就是雕刻。
雕刻,是指用各种可塑材料或可雕、可刻的硬质材料,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、可触的艺术形象,借以反映社会生活、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、审美情感、审美理想的艺术。《礼记·学记》:“玉不琢,不成器”,意思是玉石不经雕琢,成不了器物,一块美玉只有经过琢玉艺人的巧妙构思和鬼斧神工般的琢磨,才能成为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。
黄蜡石是一种新兴雕刻材料,优质黄蜡石硬度强、密度高、油性足、玉化好,非常适合雕琢,而且色彩丰富,弥补了传统玉石中“单色”的缺憾,备受玉雕工作者青睐。十余年来,黄蜡石的玉雕开发和利用得到了快速发展,现在云南、广东、福建、浙江、江西等地已形成了一支规模庞大的黄蜡石雕刻从业队伍,其中不乏有国内**玉雕大师介入,在全国性玉雕展评中黄蜡石雕刻作品也频频亮相,并多次摘得桂冠。
雕刻的种类很多,按照使用材质和工艺,黄蜡石的雕刻也有玉雕和石雕之分。一般而言,那些质地温润细腻、玉化通透、洁净无杂、玉质感强的黄蜡石适合玉雕,在雕刻用工上更为考究、精细,而质地次之者则多用石雕。当下介入黄蜡石雕刻的流派主要有福建工、苏州工和河南工等,自成体系,各有特色。
黄蜡石的雕刻创作空间很大,适用圆雕(立体雕)、浮雕、薄意雕等雕刻技法,作品包罗万象,既可以做成手镯、手环、手链、项链、挂件、吊坠等饰品,也可雕成摆件、手把件和印章制作,题材也丰富多彩,涉及山水、人物、花鸟、瑞兽等传统玉雕题材的各个方面。
黄蜡石的“质、色、形、皮”特点优势,为雕刻师提供了很大的艺术表达空间,在取材和作品设计上给雕刻工作者带来了多样化的选择。在“质”的运用上,雕刻师运用圆雕等雕刻技法,借助恰当的立意和精湛的雕工,把黄蜡石较美好的一面呈现出来,对一些存在瑕疵的黄蜡石,也可以通过剜脏去绺和镂空技法把裂痕或杂质去掉,达到化瑕为瑜的目的。而“俏色”的运用使黄蜡石的美感发挥到较致,雕刻工作者巧妙利用黄蜡石的红黄等多种色彩,能较好地表达喜庆、富贵的寓意。黄蜡石个头适中,所以常用作摆件、山子雕刻,雕刻师以石形为平台,设计创作整体或局部的雕刻画面,配上得体的底座,既烘托了主题,又表现了美感。黄蜡石中的碧玉冻,皮黄肉红,更适合薄意雕,这种深浅有致、惜玉如金的技法,以及雕刻师点、线、面的**结合,突显黄蜡石的高贵品质。
黄蜡石的形成需要那些条件?
首先,要有形成黄蜡石的丰富物质基础---普遍含有分散装黑灰色至浅灰色原生硫铁矿的石英、玉髓、石英脉、硅化带、石英岩,这是内因;其次,要具有丰富的三**铁离子Fe3+对石英质进行有效地濅润、染色的湿热条件和稳定环境;再次,要有高价铁离子Fe3+长期濅润、染色或有利于氧化转色的充足时间和空间(不是几十年,而是几十万年、百万年),这是外因,是变化的条件。而且这三者都缺一不可。
黄蜡石原石属石英岩脉石英或玉髓,长期受氧化铁胶体溶液侵润、染色而成,因其色质酷似蜜蜡而得名。硬度6.5~7.0,其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。
黄蜡石的形成过程大致如下:20多亿年前的寒武纪早古生纪,石英岩矿物受地质变动影响,与酸性土壤混合,长期受酸性土壤和地热火山温度的双重催化,终于形成黄蜡石,其中一部分黄蜡石静眠山中,一部分由河流搬运到江河中,起码要经历几个地质运动。
黄蜡石的形成过程大致如下:石英岩矿物因为受地质变动影响,与酸性土壤混合,加上酸性土壤附近有地热或火山等自然条件,长期受酸性土壤和地热火山温度的双重催化,终于形成黄蜡石,其中一部分黄蜡石静眠山中,一部分则由河流搬运到江河中。黄蜡石成因可以又解释为:黄蜡石是花岗岩的低温热液成因的石英脉。
蜡石的形成过程是:石英岩矿物因地质变动而使破碎的石英石滚入酸性的泥土中,并长期受酸性物质的低温溶蚀,使其表面产生蜡状釉彩。又因山洪暴发,使其滚入山溪中,一部分蜡石经河水搬运而流入江河,经千万年的江河溪水冲刷及沙砾摩擦,使其表面油光溜滑,并经水中各种矿物元素的长期渗蚀,使其产生多种色彩。